Industry Dynamic
肠道菌群,作为寄居在人体肠道内微生物群落的总称,是近年来微生物学、医学、基因学等领域最引人关注的研究焦点之一。 近年来的研究逐渐揭示了肠道菌群的构成、数量、如何进入人体、如何辅助消化、如何影响肠道发育,以及肠道菌群失衡如何影响人体健康。 但肠道菌群如此庞大,与人体的交互关系如此复杂,关于肠道菌群仍有诸多悬而未解的难题。
2024年2月13日,来自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朱书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 Dubosiella newyorkensis modulates immune tolerance in colitis via the L-lysine-activated AhR-IDO1-Kyn pathway 的文章。在该文章中,研究者发现一种名为Dubosiella newyorkensis的肠道菌群及其人类同源菌Clostridium innocuum,可以通过产生短链脂肪酸和赖氨酸改善粘膜屏障损伤,从而减轻野生型小鼠、抗生素灌胃小鼠和无菌小鼠在肠炎模型中的患病程度。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发现,Dubosiella newyorkensis产生的L-赖氨酸通过激活树突细胞中的AhR-IDO1-Kyn代谢回路进而平衡Treg / Th17反应,建立Treg介导的免疫抑制微环境。这种代谢回路可能成为炎症性肠病的治疗靶点。
首先,研究者分别使用氨苄西林、万古霉素、新霉素和甲硝唑以及四种抗生素联用的形式(Abx)给野生型C57BL/6J(B6)小鼠灌胃以去除小鼠肠道菌群,然后通过DSS诱导结肠炎。他们发现新霉素处理组的小鼠具有较好的结肠炎缓解效果,表现为体重下降最少,结肠长度最长,促炎因子的表达水平降低。接着,研究者将新霉素预处理小鼠的粪便通过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的方法移植给Abx处理组小鼠,同样观察到小鼠的结肠炎表型显著改善。随后,通过对不同处理组造模后的肠道粪便的16S rRNA测序分析,研究者发现新霉素组小鼠结肠内富集了一种鲜为研究的菌属——杜氏菌属(Dubosiella)。因此,研究者选择该属的典型代表菌株——纽约杜氏杆菌(Dubosiella newyorkensis,后文简称Dub)对常规小鼠和抗生素处理的野生型B6小鼠进行单菌定植,证实该菌可减轻炎症并改善粘膜屏障损伤。进一步研究发现,Dub的保护效应与其代谢产物有关,而非来自于菌体成分(图2)。
在机制研究方面,研究者通过对造模后的肠道组织的RNA-seq数据分析发现Dub定植组小鼠肠道炎症信号下调。并且在灌胃Dub组小鼠的结肠固有层、肠系膜淋巴结中CD25+Foxp3+Treg细胞增多,IL-17+CD4+T细胞数量减少。进一步的实验发现Dub的代谢产物丙酸盐可以通过与细胞膜上的G蛋白偶联受体43(G protein receptor 43, GPR43)结合调控肠道中的cTreg细胞数量。但是当研究者分别给Gpr43-/-小鼠定植Dub和丙酸盐再造模时,尽管两组小鼠患病程度相近,但Dub定植的小鼠仍具有部分上调cTreg细胞比例的能力,这表明Dub能够通过其他代谢产物或(及)非GPR43依赖性途径诱导cTreg介导的免疫抑制。
为了进一步探寻能够促进CD25+Foxp3+Treg上调的Dub代谢产物,研究者对Dub小鼠的结肠样本进行了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发现色氨酸(Trp)代谢中的犬尿氨酸(Kyn)途径显著增强。研究者发现犬尿氨酸灌胃小鼠可以减轻小鼠的肠道炎症,并伴随CD25+Foxp3+Treg细胞数量增多。色氨酸在肠道上皮细胞或免疫细胞中可以通过IDO1(吲哚胺-2,3-二氧化酶1)代谢形成犬尿氨酸。研究者发现在造模的第1天、第3天、第5天,与对照组相比,IDO1表达量在定植Dub组小鼠结肠中更高,且血液中的犬尿氨酸含量也更高。进一步检测到Ido1在定植Dub小鼠的肠道固有层中表达更高,在上皮细胞中无差别。体内外试验证实Dub能上调结肠固有层单核细胞(colonic lamina propria mononuclear cells, cLPMCs)中树突状细胞内IDO1的表达,不影响其在肠道上皮类器官中的表达。以上研究表明,Dub定植促进树突细胞中IDO1表达,增强色氨酸代谢,使树突细胞产生更多的犬尿氨酸,调控Treg/Th17平衡,减轻小鼠炎症反应(图3)。
那么,Dub的代谢产物如何影响树突细胞中IDO1表达呢?通过对Dub培养上清的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研究者发现N-乙酰基-L-天冬氨酸(NAA)、L-赖氨酸(Lys)、L-乳酸(Lac)、L-α-氨基丁酸(Abu)和酮亮氨酸(4-MOV)5种代谢产物在上清中浓度较高。体外实验发现Lys和4-MOV促进BMDC表达Ido1。Lys和4-MOV灌胃能够引起WT小鼠结肠中Ido1表达升高。Lys和Lac可显著减轻WT小鼠肠炎。但Lys不能促进Ido1-/-小鼠BMDC中犬尿氨酸/色氨酸比例,也不能减轻Ido1-/-小鼠和Foxp3-DTR的肠炎(图4)。
在对Lys处理后的BMDC的转录组学分析中,研究者发现AhR(芳烃受体)信号通路上调,包括Ahr及下游基因表达升高。他们发现Lys促进AhR入核及在细胞核中的累积,而Lys促进Ido1表达的作用可被AhR受体拮抗剂(CH-223191)所抑制。在小鼠实验中,研究者发现同时使用Lys和CH-223191处理小鼠不能促进小鼠结肠固有层中Ido1的表达,小鼠肠炎不会被减轻,CD25+Foxp3+Treg细胞数量也不会增加。以上的实验结果表明,L-赖氨酸通过激活AhR受体促进IDO1表达,减轻小鼠肠炎(图5)。
最后,研究者发现 D. newyorkensis 的人类同源菌C. innocuum(以下简称Clos)可通过上调人源树突细胞的IDO1,诱导免疫耐受。通过对已公开的IBD队列和健康对照组的肠道宏基因组数据集进行比对,研究者发现IBD患者尤其是UC患者的Clos明显降低。同时,研究者还发现Clos可以产生Lys,促进树突细胞表达Ido1。在动物实验中发现Clos定植或Clos上清灌胃均可减轻WT小鼠的肠炎,增加CD25+Foxp3+Treg细胞数量,而这种作用在Ido1-/-小鼠中不会出现。
综上,研究者发现Dubosiella newyorkensis及其人类同源菌Clostridium innocuum,可以通过代谢产物L-赖氨酸激活树突细胞中的AhR-IDO1-Kyn代谢回路,平衡Treg / Th17反应,建立Treg介导的免疫抑制微环境,减轻肠道炎性反应和肠道粘膜损伤。
伯桢生物,助力科学研究:
在本文的机制研究中,研究者利用伯桢小鼠肠道类器官培养试剂盒(K2001-MI, K2204-MC)成功构建出小鼠小肠和小鼠结肠类器官。在体外实验发现Dub的培养上清不能促进类器官中Ido1的表达,排除了是肠道上皮细胞中的色氨酸代谢途径增强影响肠道中CD25+ Foxp3+Treg细胞数量,从而使研究者将研究对象锁定在树突细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