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Industry Dynamic

首页 > 行业动态 > 伯桢类器官课堂
类器官图鉴 | 鼠结肠类器官培养鉴定参考
发布时间:2024-01-23

 

结肠是位于盲肠和直肠之间的一段肠道,其主要作用是:(1)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与电解质;(2)分泌粘液,防止肠壁受到机械损伤和细菌侵染;(3)通过蠕动将排泄物推入直肠。结肠黏膜上皮为单层柱状细胞构成的上皮,其细胞类型与小肠上皮类似,不同于小肠的是,结肠内表面没有绒毛,仅有隐窝,此外杯状细胞比例较高,其分泌的粘液有助于润滑结肠粘膜。通过分离结肠隐窝中的Lgr5+结肠干细胞,与基质胶混合、凝固后,加入对应的结肠类器官培养基进行三维培养,即可形成结肠类器官。干细胞持续进行增殖分化以更新上皮,凋亡的细胞则会脱落至类器官空腔中。结肠类器官培养体系的成功建立,可以为研究肠道疾病,如囊性纤维化(cystic fibrosis,CF)、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肠道损伤再生等提供极大的便利。

如何判断您养的小鼠结肠类器官对不对?伯桢类器官应用工程师为各位老师整理了标准化的小鼠结肠类器官图鉴,还原小鼠结肠类器官生长全过程和鉴定,供老师们参考,快来查收吧~

本文所有类器官全部由伯桢小鼠结肠类器官试剂盒K2204-MC培养,样本来源C57小鼠。

 

鼠结肠类器官的生长过程

 

鼠结肠类器官原代培养

 

P0-D0 P0-D1
A B

P0-D6

P0-D10
C D

 

 

1例鼠结肠类器官原代(P0)培养生长过程示例:该例样本初始分离以结肠组织隐窝结构及细碎细胞团块为主,在生长至第1天时可观察到由隐窝发育而来的3D细胞球,继续生长至第6天这些细胞球直径明显增大,并可观察到单细胞发育而来的类器官,在生长至第10天时,类器官直径明显增大,为空泡状结构。

注:由完整隐窝发育而来的类器官以蓝色箭头指示,单细胞发育而来类器官以红色箭头指示

 

A:鼠结肠类器官原代培养第0天,可见结肠组织隐窝结构;

B:鼠结肠类器官原代培养第1天,可观察到隐窝发育为3D细胞球;

C:鼠结肠类器官原代培养第6天,可见单细胞发育而来的类器官,完整隐窝发育而来的类器官可长至约200 μm;

D:鼠结肠类器官原代培养第10天,类器官生长明显完整隐窝发育而来的鼠结肠类器官直径可达250 μm。(比例尺:100 μm)

 

 

鼠结肠类器官传代培养

 

P1-D0 P1-D3

A

 

B

 

P1-D5 P1-D7
C D

 

 

1例鼠结肠类器官首次传代后(P1)生长过程示例:经消化的类器官在传代培养起始时多为不规则细胞团块的状态,这些细胞团块可在传代后24小时形成新的3D细胞球克隆;在生长至第3天时,可观察到类器官明显增大,且有空腔结构;在生长至第7天时,类器官直径在150 μm以上,空腔内凋亡细胞累积。

 

A:鼠结肠类器官首次传代后第0天的生长状态,可见消化后不规则的细胞团块;

B:鼠结肠类器官首次传代后第3天的生长状态,平均直径约50 μm;

C:鼠结肠类器官首次传代后第5天的生长状态,平均直径约120 μm;

D:鼠结肠类器官首次传代后第7天的生长状态,囊泡类器官中心积累凋亡细胞,直径达到150 μm以上。(比例尺:100 μm)

 

 

 

鼠结肠类器官分化培养

 

扩增组
P5-D0 P5-D5 P5-D7 P5-D10
分化组

 

1例鼠结肠类器官(P5)分化培养生长示例:相较于扩增组类器官,分化组鼠结肠类器官的生长速度较低,平均直径较小。

 

 

 

鼠结肠类器官复苏培养

 

P3-D0 P3-D1

A

 

B

 

P3-D4 P3-D7
C D

 

 

1例鼠结肠类器官(P3)复苏培养生长过程示例:复苏铺板后的类器官呈不规则细胞团块状,在生长至第1天时可观察到团块变圆形成新克隆,继续生长至第4天这些细胞球直径明显增大且出现囊泡形态直径可达150 μm,在生长至第7天时,大部分鼠结肠类器官呈现厚壁囊泡中心聚集凋亡细胞的状态。

 

A:鼠结肠类器官复苏培养第0天,复苏后形态多为细胞团块状;

B:鼠结肠类器官复苏培养第1天,可观察到细胞团块形成新的3D细胞球;

C:鼠结肠类器官复苏培养第4天,类器官平均直径约150 μm;

D:鼠结肠类器官复苏培养第7天,类器官直径可达200 μm (比例尺:200 μm) 。

 

 

 

 

鼠结肠组织和类器官鉴定

 

鼠结肠组织和类器官HE染色

 

鼠结肠组织

扩增组类器官 分化组类器官
A B C

 

鼠结肠组织和类器官HE染色图示:

A:鼠结肠组织HE染色,染色可见黏膜层、肌层、浆膜层,并可见隐窝单管状直接开口于肠腔的典型形态;

B:扩增组鼠结肠类器官HE染色,未分化的鼠结肠类器官为单层上皮细胞形态,空腔内凋亡细胞脱落堆积

C:分化组鼠结肠类器官HE染色 ,分化后部分鼠结肠类器官转为厚壁空泡形态。

比例尺:100 μm

 

 

 

鼠结肠组织和类器官IHC鉴定

 

Ki67
鼠结肠组织 扩增组类器官 分化组类器官
A B C
D E F
E-cad

 

图A、B、C分别为鼠结肠组织、扩增组鼠结肠类器官、分化组鼠结肠类器官的Ki67免疫组化染色,图D、E、F分别为鼠结肠组织、扩增组鼠结肠类器官、分化组鼠结肠类器官的E-cadherin免疫组化染色。比例尺:100 μm。

 

Ki67标记鼠结肠组织中的增殖细胞,在隐窝底部高表达;E-cad,钙粘蛋白,标记所有上皮细胞,膜定位。扩增组鼠结肠类器官中存在大量Ki67染色阳性的细胞,显示类器官具有较强的干性和增殖能力;分化组的鼠结肠类器官Ki67阳性率下降,表明类器官增殖活力降低,与明场呈现出生长速度较慢一致。

 

 

 

鼠结肠类器官IF鉴定

 

A B

 

鼠结肠类器官Ki67与E-cad免疫荧光共染:(A)扩增组;(B)分化组(比例尺:100 μm)

 

鼠结肠类器官IF染色结果与IHC结果相同,扩增组鼠结肠类器官Ki67阳性细胞数目多,显示类器官具有较强的干性和增殖能力,分化后的鼠结肠类器官Ki67阳性率显著下降。

 

以上鼠结肠类器官全部由伯桢鼠结肠类器官试剂盒K2204-MC)培养。

 

 

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