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Industry Dynamic

首页 > 行业动态 > 伯桢类器官课堂
CANCER RESEARCH|DPP9稳定NRF2以抑制铁死亡并诱导肾透明细胞癌对索拉非尼的耐药
发布时间:2024-10-31

 

引言

ccRCC是一种常见肾癌亚型,病例数占肾癌的60-70%,而免疫疗法是治疗这类癌症的很大希望,但很多患者却对该疗法不产生反应。细胞的氧化还原平衡是活性氧(ROS)的生成和解毒之间的平衡。在非应激条件下,NRF2蛋白被kelch样ECH相关蛋白1(KEAP1)复合物多泛素化,使NRF2蛋白维持在一个低水平。当KEAP1介导的NRF2降解被氧化和亲电应激阻断,稳定的NRF2易位到细胞核,驱动同源靶基因的转录,其蛋白产物参与细胞抗氧化、解毒和代谢途径。而适配蛋白竞争性结合KEAP1,使NRF2能够逃避KEAP1介导的降解。DPP9是二肽基肽酶IV酶家族成员,其特征是能够从其底物的N端切割一个二肽。DPP9不仅在免疫系统中发挥功能,还在细胞生长、迁移和粘附中发挥多种作用。在各种类型的实体肿瘤中均观察到DPP9的异常过表达,且通常与不良的临床结果和化疗耐药性相关。然而,DPP9在实体肿瘤中的病理生理功能目前尚不清楚。

 

 

2023年9月,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王陈继教授团队、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叶定伟教授团队、戴波教授团队和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徐富江主任医师团队携手在Cancer Research在线发表题为DPP9 Stabilizes NRF2 to Suppress Ferroptosis and Induce Sorafenib Resistance in 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的研究论文,本研究证明DPP9通过竞争性结合KEAP1,稳定NRF2蛋白水平,激活氧化应激信号,抑制ccRCC的铁死亡,从而驱动肿瘤的发展和索拉非尼耐药。

研究团队使用伯桢生物的肾癌(无血清)类器官培养试剂盒Kidney Cancer Organoid Kit (Serum-free)(K2171-KC),成功构建了肾透明细胞癌类器官并完成了全篇类器官实验。作者发现与对照组相比,缺乏DPP9的类器官对索拉非尼更加敏感,进一步证实且补充了相关实验数据。在本研究中,类器官作为个性化癌症治疗模型在机制验证和药效检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在ccRCC中DPP9表达上调并与ccRCC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

作者通过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ccRCC公共数据集分析发现,与正常肾组织相比,ccRCC组织中DPP9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并且DPP9 mRNA的表达与T分期、肿瘤淋巴结转移(TNM)和病理分级在内的几个临床参数呈正相关。通过免疫组化分析(IHC)一个由207个局部ccRCC和癌旁组织组成的组织芯片(TMA),发现与癌旁组织相比,ccRCC组织中DPP9蛋白表达显著上调。生存分析显示,在TCGA队列中,DPP9的高表达与较短的总生存期(OS)显著相关。综上所述,DPP9在ccRCC中的表达异常增加,并与ccRCC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图1)

 

图1 DPP9在ccRCC中的表达上调且与ccRCC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

 

KEAP1与DPP9的相互作用鉴定

作者从过表达FLAG-DPP9的293T细胞中分离出DPP9蛋白复合物,质谱检测发现复合物中存在KEAP1蛋白,并通过分析得出DPP9与KEAP1两者相互作用关系密切。随后,作者在一组具有不同亚型和遗传背景的RCC细胞系中检测到了DPP9蛋白水平,通过过表达DPP9和KEAP1的免疫共沉淀法验证了两者具有相互作用。同时,在肾透明细胞癌ccRCC(786-O、CCF-RC1、Caki1和OSRC2)和肾乳头状细胞癌KIRP(Caki-2和ACHN)细胞系中观察到DPP9和KEAP1之间的内源性结合,进一步证明DPP9-KEAP1结合并非具有谱系特异性。KEAP1相关蛋白(如NRF2、IKKb和PGAM5)包含一致的ESGE、ETGE和/或DLG基序,这些基序负责与KEAP1的KELCH结构域结合,而DPP9含有完全匹配的ESGE和ETGE基序。通过Western Blot验证结果显示ESGE基序的缺失会导致DPP9-KEAP1的相互作用被完全消除。综上所述,DPP9通过ESGE基序在细胞中与KEAP1相互作用。(图2)

图2  KEAP1与DPP9的相互作用鉴定

 

DPP9通过竞争性结合KEAP1促进NRF2的稳定性和核内积累并且增强了NRF2通路的转录输出

作者进一步探究KEAP1是否针对DPP9进行泛素依赖性降解,结果显示过表达KEAP1并不能改变异位共表达DPP9的蛋白水平。外源性KEAP1的诱导导致NRF2蛋白水平时间依赖性降低,而DPP9蛋白水平保持不变。在293T和786-O细胞中,敲除KEAP1没有改变DPP9但显著上调NRF2的蛋白水平。在293T细胞中用siRNA对DPP9进行敲降,导致NRF2的蛋白水平下调。在786-O和CCF-RC1细胞中敲除DPP9,或在OSRC2和769-P中用siRNA敲降DPP9,均可导致NRF2、HMOX1和SLC7A11蛋白水平下调。过表达DPP9-WT会以剂量依赖的方式增加NRF2、HMOX1和SLC7A11的蛋白水平。在786-O细胞中敲除DPP9缩短了NRF2的半衰期,过表达DPP9则相反,表明DPP9正向调控了NRF2蛋白的稳定性。使用DPP9酶抑制剂1G244处理786-O细胞并不影响NRF2的蛋白水平,表明DPP9的酶活性对于调节NRF2没有影响。DPP9-WT降低了KEAP1-NRF2的结合亲和力以及NRF2的泛素化。IHC分析显示,DPP9和NRF2的表达在ccRCC队列中呈正相关。紧接着,作者通过RNA-seq研究发现,在已报道的322个NRF2的转录靶点中,包括SLC7A11,HMOX1,AIFM2,TXNRD1和TXN在内的多个基因在DPP9 KO 的786-O细胞中显著下降。随后通过qRT-PCR实验证实了HMOX1和SLC7A11 mRNA水平的下调,而过表达DPP9-WT,则上调了HMOX1和SLC7A11的mRNA水平。综上所述,DPP9通过与KEAP1竞争性结合来稳定ccRCC细胞中的NRF2,并且DPP9正向调控NRF2通路的转录输出。(图3)

 

图3 DPP9通过竞争性地结合KEAP1来促进NRF2的稳定性和核内积累

 

DPP9以KEAP1结合依赖的方式调节细胞ROS水平

NRF2是一个中和ROS以及恢复细胞氧化还原平衡的中央枢纽。由于DPP9可以促进NRF2蛋白的稳定性,作者探讨了DPP9是否影响ccRCC细胞的氧化还原平衡。实验结果显示H2O2处理后,DPP9 KO 786-O细胞中NRF2的核定位远弱于对照组,而对照组细胞中KEAP1与DPP9之间的结合有所增强。此外,与对照组相比,H2O2对DPP9 KO 786-O细胞中NRF2、HOMX1和SLC7A11的诱导作用更弱,将DPP9-WT重新引入DPP9 KO 786-O细胞逆转了这些表现。综上所述,过表达DPP9降低了细胞ROS水平,从而导致ccRCC细胞抵抗氧化应激诱导的细胞死亡。(图4)

 

图4 DPP9以KEAP1结合依赖的方式调节细胞ROS水平

 

DPP9过表达以SLC7A11依赖的方式抑制铁死亡

过表达DPP9诱导SLC7A11的上调,SLC7A11参与谷胱甘肽(GSH)生物合成,从而保护细胞免受氧化应激和铁死亡。RNA-seq数据的基因集合富集分析(GSEA)表明,受DPP9敲除影响的基因在铁死亡过程中富集。利用利培罗染色监测铁死亡过程中的脂质过氧化水平,结果显示在DPP9 KO中利培罗信号更强,通过重新引入DPP9-WT可以逆转这个现象。此外,作者发现在DPP9 KO 786-O细胞中恢复SLC7A11的表达可逆转铁死亡诱导剂erastin诱导的细胞死亡,并在很大程度上逆转了DPP9敲除导致的GPX4酶活性、MDA水平以及细胞GSH水平的变化。这些结果表明DPP9以SLC7A11依赖的方式抑制铁死亡。(图5)

图5 DPP9过表达有助于通过SLC7A11依赖的方式抑制铁死亡

 

DPP9过表达有助于ccRCC对索拉非尼的耐药性

索拉非尼是一种多激酶抑制剂,最初被提出通过抑制SLC7A11活性作为铁死亡的有效诱导剂。作者发现,在786-O和CCF-RC1细胞中过表达DPP9,抑制了索拉非尼诱导的细胞死亡。索拉非尼处理后导致DPP9 KO 786-O细胞死亡情况比对照组更严重,重新引入DPP9-WT后,逆转了细胞对索拉非尼的敏感程度。此外,过表达DPP9-WT导致786-O细胞对索拉非尼产生了耐药性。DPP9 KO显著抑制了786-O和CCFRC1异种移植瘤的生长,并增强了索拉非尼诱导的肿瘤抑制。通过ccRCC患者组织来源的类器官数据表明,缺乏DPP9的类器官更容易受到索拉非尼诱导的细胞死亡。通过分析IHC检测到的26例索拉非尼治疗的转移性ccRCC标本中DPP9的表达,作者发现与索拉非尼敏感患者相比,索拉非尼耐药患者中DPP9的表达更高。对110例TKI治疗患者的RNA-seq数据集的分析表明,高DPP9表达与较低的无进展生存期和OS相关。综上所述,DPP9过表达有助于ccRCC对索拉非尼的耐药性。(图6)

图6  DPP9过表达有助于ccRCC细胞对索拉非尼的耐药性

 

总结

本研究阐述了NRF2通路的过度激活使肿瘤细胞对抗癌药物和氧化应激产生耐药性的机制。证明了DPP9通过结合KEAP1,上调NRF2蛋白水平和转录输出,降低细胞ROS水平,抑制铁死亡,从而驱动ccRCC肿瘤发展,并为指导索拉非尼在ccRCC治疗中的使用提供了帮助。

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