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Industry Dynamic

首页 > 行业动态 > 伯桢类器官课堂
伯桢先进客户Advanced Science|肝内胆管癌类器官用于纳米疗法靶向cPKM轴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5-03-11

伯桢先进客户使用伯桢生物的肝内胆管癌(无血清)试剂盒(bioGenous K2104-LB)成功构建肝内胆管癌类器官。通过构建来自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的癌细胞类器官模型,作者发现si-cPKM-FA-LNPs可以有效抑制类器官的生长,且si-cPKM/PTX-FA-LNP治疗组的抑制效果更显著。在本研究中,类器官作为个性化癌症治疗模型在药效检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于Advanced Science期刊发表学术成果。

肝内胆管癌(ICC)是第二常见的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具有致密的纤维化微环境和高度恶性的特点,与化疗耐药和预后差有关。肝肿瘤微环境中被TGFB1激活的HSCs分泌大量的胶原蛋白和基质蛋白,在肿瘤周围形成了一个致密的物理屏障,阻碍药物渗透,并且压缩血管,导致血管塌陷,使药物递送更加困难。因此,探索有效的靶向治疗以减少纤维化是ICC治疗的新策略。本研究鉴定出一种环状RNA,cPKM,在ICC中上调并与不良预后相关。在ICC细胞中沉默cPKM可减少TGFB1释放和基质纤维化,并抑制ICC的生长和转移以及克服紫杉醇耐药性。基于这些发现,本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共载siRNA(si-cPKM)和紫杉醇(PTX)的共载纳米系统能有效穿透肿瘤组织,促进紫杉醇致敏并在体内抑制ICC的增殖和转移,减轻ICC肿瘤基质的纤维化,将塌陷的肿瘤血管重新打开,从而增强标准化疗方案的疗效。

2023年10月3日福建医科大学陈实教授团队Advanced Science期刊上在线发表题为“A Novel Trojan Horse Nanotherapy Strategy Targeting the cPKM-STMN1/TGFB1 Axis for Effective Treatment of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的研究论文。本研究通过构建体外和体内ICC模型和患者源性类器官(PDOs),首次揭示了cPKM通过促进STMN1和TGFB1的表达,导致HSCs的异常激活、纤维化加剧和最终血管塌陷,增强了ICC的生长、转移和对紫杉醇的耐药性,并且进一步证明靶向cPKM-STMN1/TGFB1轴的特洛伊木马纳米系统是一种有前景的ICC治疗新策略。

图片

研究团队通过 WGCNA 筛选出 cPKM,且在 ICC 细胞中高表达。临床数据显示 cPKM 高表达的 ICC 组织纤维化明显、生存期短。证实了cPKM 过表达促进肿瘤球体生长、迁移,诱导肌成纤维细胞活化。cPKM 可形成复合物增强 mRNA 稳定性,通过 miR-199a-5p 上调 STMN1 表达。此外,在叶酸辅助下 siRNA/PTX-FA-LNP 能使 PTX 有效递送至肿瘤细胞,肿瘤细胞摄取增加。进一步构建了 ICC 类器官,发现 si-cPKM-FA-LNPs 抑制其生长,与小鼠体内实验结果一致。分子实验验证表明其能有效沉默 cPKM,降低相关蛋白表达及 AKT 磷酸化,si-cPKM/PTX-FA-LNP 组 Ki-67 阳性细胞减少,且纳米颗粒没有明显不良影响。肺转移和原位模型中 si-cPKM/PTX-FA-LNP 组抗肿瘤效果最佳,还能降低纤维化程度和微血管开发。这些结果表明,siRNA/PTX共载纳米颗粒在多个ICC肿瘤模型中具有优越的抗肿瘤效果(图1)。

 

图1 siRNA和PTX共载纳米颗粒的抗肿瘤效应

本研究发现了新的circRNA cPKM在ICC中发挥重要作用,丰富了对ICC发病机制的理解。揭示了cPKM通过促进TGFB1和STMN1表达以及导致HSCs异常活化、加剧纤维化并最终导致血管塌陷,增强ICC的生长、转移和对紫杉醇的耐药性的分子机制,包括cPKM与IGF2BP2和STMN1/TGFB1mRNA的相互作用以及作为miR-199a-5p海绵的功能。作者针对cPKM-STMN1/TGFB1轴开发了一种新型特洛伊木马纳米治疗策略,为ICC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该研究团队使用伯桢生物系列试剂、试剂盒(中国山东工厂)完成了本文类器官相关实验。

【伯桢类器官试剂:科学研发、工业生产、精准护航】

伯桢生物依托国际权威认证的智能化试剂工厂,以尖端实验数据为研发基石,通过ISO9001、ISO45001、IS014001质量管理体系全程护航。5000m2 GMP B+A级洁净车间搭载精密生产系统,实现全自动灌装工艺,每批次产品历经12道质控节点检测,全链条质控体系确保灵敏度、特异性及批次间一致性达国际前沿标准,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一站式类器官标准化解决方案。

 

分享到微信